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会长、著名山大词学大家刘乃昌逝世
2015年2月2日,山大词学大家刘乃昌逝世.
2015年2月2日21时20分,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会长、85岁的山大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刘乃昌因病在医院逝世。
刘乃昌教授,山东省滕州市人。1930年6月24日生于山东省滕县。195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留校后考取浙江师范学院研究生,师从词学泰斗夏承焘先生,潜心研治词学与两宋文学。1959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学院古典文学研究班。1959年到曲阜师范大学任教,历任副教授、教授、《齐鲁学刊》主编、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韵文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山东古典文学研究会第一届常务理事,山东省古典文学研究会第一届副会长等。1989年调任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
刘乃昌教授一生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专于宋代文学。勤于笔耕,发表了一大批富有学术价值的专著和论文,成为全国宋代文学研究的著名学者,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誉。先后出版《辛弃疾论丛》、《苏轼选集》、《苏轼文学论集》、《姜夔诗词选注》、《宋词三百首新编》、《晁氏琴趣外篇晁叔用词校注》等专著十余部。并应邀参编《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参与主编《宋代文学史》、《宋词广选新注集评》 等大型图书多种。筹办并主持多次全国或国际学术会议,被推举担任中国韵文学会常务理事、全国苏轼学会副会长、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会长等多种学术职务。所出版著作,两次获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6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以来先后被评为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省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任多届省政协委员。1984年应邀赴加拿大和美国进行学术交流,1994年再度应邀赴美国讲学。
为人低调 独爱学术研究
刘乃昌教授十分低调。昨天,记者试图在山东大学官网、百度搜索寻找他的信息,但搜到的基本都是老先生的作品,他本人的照片都十分鲜见。山东大学文学院曾与他共事多年的王培元教授说,老先生生前极为低调,所有的心思都在学术研究上,哪怕是后来身患阿兹海默症,惟一的记忆还是他深爱的宋词。 记者徐玉芹
学生:先生治学严谨,有知识分子风骨
山东师范大学副校长王少华是刘乃昌先生在曲阜师范大学时期带过的研究生。得知刘先生去世的消息,王少华十分悲痛。在他的记忆里,刘老师是一位特别有知识分子风骨的先生。“先生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很深,身上有古代知识分子的风骨和情怀。”
王少华说,刘乃昌先生在宋代文学研究方面造诣很深,治学十分严谨,对学生要求严格。“我们跟他读书的时候,先生要求我们提出任何一个见解都必须有根据。”王少华说,如果说自己后来在做学问上有点进步的话,也是那时候打下的基础。
同事:不讲大道理,用实际行动关心年轻人
刘乃昌先生1989年调到山大文学院任教授时,王培元教授是时任教研室主任。后来刘乃昌教授担任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会长,建议王培元教授担任学会秘书长。老先生退休后被学校返聘为博士生导师,王培元又被老先生指定共同培养研究生,因此与老先生交往密切。
王培元告诉记者,刘乃昌教授平常话不多,不讲大道理,对年轻人的关心、爱护,都体现在具体行动上。“当时我做教研室主任,刘老师来了之后,经常给教研室工作提出很好的建议。”王培元说,先生虽然每次不过是一两句话的点拨,但对他而言受益匪浅。“先生后来建议我做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秘书长,当时我并不是研究这个方向的,有顾虑,先生就跟我说:"有事一起做,业务上有些问题随时来问"。”
晚年患阿兹海默症 惟一的记忆是宋词
老先生离休后被学院返聘为博士生导师,重招博士生,请年轻教师来帮他,他又找了王培元。王培元回忆说,老先生返聘的时候已经75岁了,但他每周坚持亲自给学生上课,每次上课都给学生系统指导,“要求学生看哪些书,去解决哪些问题,指导的非常具体。”王培元说,老先生他还坚持指导学生论文,“学生的论文,我提了建议后,老先生再看,还会很仔细地作出标注。”
王培元说,老先生对学术研究情有独钟。最近四五年时间,老先生患上阿兹海默症,惟一没有忘记的,就是学术研究。“老先生刚患病的时候,很多事情都记不得了,但你一跟他提学术问题,比如说到宋词,他立刻就会目光炯炯,跟你聊起来。”王培元说,有一次他去家里看老先生,跟先生聊到宋词,老先生赶紧回自己书房,拿出他出版过的相关书籍,仔细给他解释。“后来师母为了防止先生病情进一步发展,经常请他谈自己过去发表的文章,来调动他的思维活动。”
(以上信息来源于网络)
上一篇:朱生豪,中国翻译家出生